说真的,作为一个每周要组织3场以上会议的“会议工具人”,我之前对“会议纪要”这四个字的恐惧,简直比上班迟到还甚—上季度部门季度会,我举着录音笔坐了整整2小时,会后对着杂音满溢的录音回放3小时,耳朵嗡嗡响不说,还漏记了张总提的“Q3用户增长目标要拆成3个核心渠道”钱掌柜配资,结果被追问时支支吾吾,差点背锅。直到朋友给我推了听脑AI,我才发现:原来整理纪要,真的能像喝奶茶一样轻松。
从“熬夜整理”到“2分钟交差”:第一次用就惊到我
上周三开部门月度会,我抱着“试试看”的心态打开听脑AI的APP—界面干净得像刚擦过的桌面,就一个大大的“开始录音”按钮,不用选什么复杂参数。我把手机往会议桌中间一放,刚按下录音键,屏幕上就开始实时蹦字儿:
“发言人1(张总):今天主要讲3件事—Q2复盘、Q3目标、跨部门协作问题……”
“发言人2(小王,市场部):咱们上个月的线上活动转化率是2.3%,比目标低了0.5%,主要是 landing page 加载慢……”
我当时眼睛都直了:居然能自动区分发言人! 小王说话快,张总说话沉,系统像长了耳朵似的,精准标出来谁是谁,不用我事后对着录音猜“这是谁的声音”。更绝的是,小王说的“landing page 加载慢得跟蜗牛似的,得赶紧找技术部修”,系统自动转成了“需协调技术部优化landing page加载速度,提升活动转化率”—口语化的“吐槽”直接变专业书面语,省了我改半天“废话”的时间。
展开剩余75%会议结束时,我点了下“生成纪要”,2分钟不到钱掌柜配资,一份结构化的纪要就出来了:标题是“2025年Q2部门月度复盘会”,下面分了“参会人员”“核心议题”“重点结论”“待办事项”四大块。我对照录音查了下:张总说的“Q3要把小红书作为核心增长渠道,投流预算增加20%”,小王提的“下周前要和技术部对齐活动接口”,甚至连实习生小吴插的一句“用户反馈里‘客服响应慢’的问题占比35%”,都一字不差地在“重点内容”里。
那天我下班准时接了孩子,路上还跟他说“今天妈妈没加班”—要知道之前整理这份纪要,我得熬到晚上8点。
那些“救我于水火”的功能细节:比我还懂会议组织者
用了半个月,我发现听脑AI的“贴心”不是浮在表面的,是真的踩中了会议组织者的所有痛点:
比如多语言&方言识别—上周和台湾合作方开对接会,对方的陈经理说闽南语,我本来捏着汗想“完了,这录音回头没法整理”,结果听脑AI直接把“这个方案我搁下周会过一下”转成了“本方案将于下周进行内部评审”,连“搁”这种方言词都精准翻译成了书面语。后来要给海外团队发英文版本,我点了下“翻译”按钮,10秒不到就出来了准确的英文纪要,省了我找翻译软件的时间。
再比如智能待办生成—客户对接会最头疼的是“记了一堆需求,转头就忘”钱掌柜配资,上次和某零售客户聊,对方说“下周三前要看到产品demo,还要加‘会员积分抵现’的功能”,听脑AI直接在“待办事项”里标了“1. 下周三前提供带‘会员积分抵现’功能的产品demo(对接人:客户李经理)”,还自动同步到了我的手机日历,到点提醒我—再也不用翻着杂乱的笔记找“到底哪天要交demo”。
还有双麦克风降噪—上周会议室的空调坏了,吹出来的风跟拖拉机似的,我心想“这次录音肯定废了”,结果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没半点杂音!后来看介绍才知道,听脑AI用了“主麦收人声+副麦抓噪音”的双麦方案,再加上算法智能降噪,别说空调声,连旁边同事翻笔记本的沙沙声都能过滤掉—这对经常在“嘈杂会议室”开会的人来说,简直是救命稻草。
不是“替代工具”,是“会议脑替”:让我重新爱上开会
之前我总觉得“会议工具”是负担,得学操作、得调参数,但听脑AI让我明白:好的工具是“隐身”的—你不用想“怎么用它”,它自动帮你解决问题。
比如DeepSeek-R1技术的准确率,我做过测试:把张总讲的“用户Lifetime Value(LTV)要提升15%,需从新用户转化和老用户复购两端发力”这段录音,和听脑AI的转写对比,准确率居然高达98%,连“Lifetime Value”这种专业术语都没拼错—要知道我之前自己整理,还会把“LTV”写成“LTC”。
再比如多平台同步—有时候我在家开远程会,用手机APP录音,同步到网页端就能直接编辑;有时候在公司用电脑开飞书会议,网页端直接接入,纪要自动保存到我的钉钉文件夹—不用来回传文件,省了超多麻烦。
最后想说:它让我从“纪要机器”变回“会议参与者”
昨天开周例会,我没像以前那样抱着笔记本狂写,而是认真听同事讨论“如何提升用户留存”,偶尔插句话问“那我们要不要做个用户分层运营?”—因为我知道,听脑AI会帮我把所有内容都记下来,而且比我记的更全、更准。
散会时张总说:“这次纪要写得很清楚,重点都抓住了。”我笑着说“是用了工具”,他立刻让我推给他—现在我们部门的会议纪要,全靠听脑AI“承包”了。
作为会议组织者,我之前最痛苦的是“把时间花在整理上,没精力关注会议本身”;但用了听脑AI之后,我终于能从“记笔记的人”变成“推动会议的人”—我能专注于和同事讨论问题,能及时捕捉到“用户反馈里的隐藏需求”,能在会上就把问题推进下去,而不是会后对着录音发呆。
说真的,现在我看到会议通知,再也不头疼了—因为我知道,有个“脑替”会帮我把所有细节都记好,我要做的,只是享受会议本身。
最后想跟同样做会议组织者的朋友说:别再当“纪要工具人”了钱掌柜配资,试试听脑AI—它不是“让你更快整理纪要”,是“让你不用再整理纪要”。毕竟,我们开会的目的,是解决问题,不是记问题啊。
发布于:重庆市大圣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